建盞——茶人身份的象征
建盞——茶人身份的象征
建盞由來
建盞,創燒于晚唐五代時期,興盛于兩宋。建盞為宋時皇室御用茶具,因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建窯,故稱為建盞。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盞地位

宋代是中國陶瓷史上爭奇斗艷的時期,也是閩北制瓷史上的鼎盛時期。以生產黑釉器“建盞”(俗稱“兔毫盞”)為代表的建窯更是異軍突起,與青瓷、白瓷三分天下,享譽海內外。
建盞在日本

建盞中最為珍貴的一類是曜變建盞,其次是油滴建盞。僅存于世的四件曜變建盞與南宋油滴天目碗被收藏于日本博物館;其中油滴天目碗與三件曜變建盞被評為國寶級文物,余下一件曜變建盞被評為重點文物,均被視為陶瓷藝術不可超越的巔峰。
建盞胎釉

建盞以小碗最多,胎質呈灰黑。胎質原料是建安境內特有的含鐵性粘土,坯體含鐵量高達9%以上,胎骨厚實堅硬,叩之有金屬聲,俗稱“鐵胎”。
建盞所用的黑釉屬于析晶釉,是一種含鐵量較高的石灰釉。在高溫熔燒過程中,窯內火候高低變化,使釉面產生“可遇不可求”的獨特紋理,呈現出變化萬千,絢麗多彩之態勢。釉料配方的不同,窯內溫度及氣氛的變化等因素影響,建窯黑瓷釉面又呈現多種紋理。
建盞造型

建盞造型口大底小,有的形如漏斗;且多為圈足,足根往往有修刀(俗稱倒角),足底面稍外斜;少數為實足(主要為小圓碗類)。造型古樸渾厚,手感普遍較沉。
建盞類別

建盞分為敞口、撇口、斂口和束口四大類,每類分大、中、小型;小圓碗歸入小型斂口碗類。大型碗(口徑15cm以上)、中型碗(口徑11-15cm)、小型碗(口徑11cm以下);依照釉面紋理分類,可分為烏金(紺黑)、兔毫、油滴、鷓鴣斑、曜變、雜色等六類。
烏金建盞

第一類:烏金釉。這是建窯黑瓷較典型的釉色。烏金釉有的表面烏黑如漆;有的則黑中泛青,即所謂的“青黑”;也有的呈黑褐色或醬黑色;成熟時期的烏金釉釉層普遍較厚,“色黑而滋潤”,上乘者亮可照人,表現出莊重素雅之美。
兔毫建盞

第二類:兔毫釉。兔毫是建窯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所謂“兔毫”,是指在黑色的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毫毛。由于“窯變”等因素影響,兔毫形狀既有長、短之分,粗、細之別,顏色還有金黃色、銀白色等變化,俗稱“金兔毫”、“銀兔毫”等。
油滴建盞

第三類:油滴釉。“油滴”一詞至遲在十四世紀末十五世紀初就出現在日本的文獻中。所謂“油滴”,是指在烏黑的底釉上散布著無數具有金黃色或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斑點,故又有“金油滴”、“銀油滴”之分。這種斑點多為圓形,大者直徑為三、四毫米;小者僅一毫米,甚至細如針尖,形如沸騰的油滴散落而成。
曜變建盞

第五類:曜變。所謂“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圓點呈黃色,其周圍煥發出以藍色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得名。曜斑廣布于建盞的內壁,并隨所視方向的移動而變化,垂直觀察時呈藍色,斜看時閃金光,仿佛置身于浩蕩宇宙之中,周圍是無數璀璨的繁星。
雜色建盞

第六類:雜色釉。由建窯黑釉器系“窯變”所致,故釉面紋理變化多端,除上述五大類釉面紋理之外,還有一些雜色釉,如柿紅色、赤紅色、“灰白釉”、“芝麻花”、“結晶冰花紋”、“龜裂紋”醬釉(醬綠釉、醬黑釉、醬黃釉)等。
TAG: